第(3/3)页 “那时候,他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心,看透了生活。” “这一次,种地的态度终于坚定了。” “这一次回家之后,他对仕途再也没什么念想了,不是失望,只是真的厌倦了。” “从第一次做官,到最后一次做官,已经十二年了。” “十二年里,他一直在矛盾,一直在挣扎,现在他终于明白了。” “回家之后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是至少是自己喜欢的。” “他很努力种地,每天早出晚归,偏偏野草比豆苗还茂盛。” “不过渊明自得其乐,一边写诗,一边种地,还一边教育儿子。” “总之岁月漫长,值得等待,有时候种地累了,就叫几人一起喝酒。” “陶渊明归隐后,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陶渊明,总也见不到。” “王弘没办法,只得派人守着陶渊明家,看陶渊明要去哪里,好借机与之相见。” “总算得知陶渊明要去庐山游玩,王弘便让朋友庞通之带上好酒,在去庐山的半道上拦截陶渊明。” “陶渊明这个人遇到好酒,就移不开身。” “在半路上的时候,就遇到了庞通之请他喝酒。” “陶渊明也不抵触,与庞通之喝酒,就忘了要去庐山。” “这个时候,早有预谋的王弘来了。” “喝得尽兴的陶渊明,连忙邀请刺史入座。” “一起喝酒,一起聊天,直到日薄西山。” “颜廷之和陶渊明是好友,交情深厚,经常和陶渊明喝酒。” “后来颜廷之做了太守,每次经过浔阳,都要找陶渊明不醉不归。” “颜廷之调走了,还给陶渊明留下两万文钱补贴家用。” “可陶渊明也不管,直接将两万文钱送去酒庄,以便日后好买酒喝。” “九月九日,菊花开得正好,陶渊明没有钱买酒。” “他走出柴门,在菊花从中坐着,采了一大把菊花。” “他看着南山,看着菊花,心中一片宁静。” “蓦然间,朋友王弘就来了,还带来了没酒。” “然后他就和王弘一起在菊花从中喝酒,一边是菊花香,一边是清风,一边是酒香。” “两个人若无其事地喝着,也没有到家里去。” “喝醉了,陶渊明才慢悠悠地回家去。” “陶渊明不懂音律,可是他收藏了一张无弦琴。” “每次喝酒到尽兴,就抱起自己的无弦琴在那弹。” “遇到有人来拜访,不论贵贱,只要家里有酒,陶渊明就会拿出好酒招待他们。” “陶渊明天真直率,那真不是一般的。”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 “他告诉儿子,死后不起高坟,也不求祭,只愿长归尘土。” “可是他死后,却成了无数人心中的陶渊明。” “苏东坡豪放无比,贬谪升官,都淡然处之。” “在谪居的时候,苏东坡就经常读陶渊明的诗。” “两个伟大的人格,隔着数百年的时空相交,互相安慰着。” 杜牧:躺平的陶渊明,晚年为生存乞讨,5子无一成器,63岁饱受饥饿而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这句诗描绘的田园牧歌生活,千年来不知令多少人心驰神往。 然而,这位被誉为田园诗派开山鼻祖的诗人,其真实人生却远非诗中那般浪漫写意。 陶渊明晚年生活困顿,五个儿子碌碌无为。 甚至不得不靠乞讨度日,最终在饥寒交迫中离世。 这不禁让人疑惑,陶渊明的躺平究竟是真潇洒,还是无奈之举? 躬耕陇亩的背后,一位诗人的五次辞官与生存挣扎。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宦世家,高祖陶丹曾是扬武将军,曾祖父陶侃更是官至太尉,曾主政荆州。 然而,到了陶渊明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 陶渊明二十岁丧父,家境更加窘迫。 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踏入仕途。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陶渊明先后五次辞官。 第一次是江州祭酒,因不满上司王凝之的傲慢态度而愤然离去。 之后又先后担任北平府吏、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最终选择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多次辞官,固然有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但背后的经济压力也不容忽视。 在那个门阀制度森严的时代,寒门子弟上升通道狭窄。 陶渊明难以在官场上获得足够的经济来源,维持家庭开支。 五个不成器的儿子与三次婚姻,家庭的重担与妻子的抱怨。 除了仕途的坎坷,陶渊明的家庭生活也充满了艰辛。 他经历了三次婚姻,育有五个儿子。 然而,这些儿子却都没有继承父亲的才华。 反而无一成器,无法为家庭分担经济压力。 陶渊明的第一任妻子因难产而死,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之后,他续娶了两位妻子,先后生育了四个儿子。 然而,由于生活贫困,他的第二任妻子也因病早逝。 第三任妻子翟氏,原本以为嫁入官宦之家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却没想到陶渊明最终选择归隐,家境日渐贫寒。 她不得不精打细算,甚至将粮食省下来酿酒,以供陶渊明饮用。 妻子的抱怨,五个儿子的无所作为,沉重的家庭负担,都像一座座大山压在陶渊明身上。 让他在诗酒田园的背后,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陶渊明躺平背后的无奈与抗争。 陶渊明的躺平,并非简单的逃避现实。 而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做出的无奈选择。 他渴望建功立业,却受制于时代背景和自身际遇。 他追求精神自由,却不得不面对生活的残酷现实。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这句诗并非诗意的夸张,而是陶渊明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曾写下《乞食》一文,坦言自己为了生存不得不乞讨,字里行间充满了辛酸和无奈。 然而,即使在如此困境中,陶渊明也从未放弃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他以诗歌为武器,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执着。 他的躺平,与其说是放弃,不如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 对不公的社会,对虚伪的官场,对命运的捉弄,他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无声的反抗。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