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母亲也日渐年老,自己和妻子,可以好好照顾家中老人,让她颐养天年。” “可是,陶渊明又怎么会想到厄运会降临到他妻子的头上呢。” “他的妻子王氏,去世了。” “王氏几年前入陶渊明家,那时候陶家破败不堪。” “可是王氏凭着对陶渊明的爱,还有古代女子的顺从,和陶渊明唇齿相依,不离不弃。” “她包揽家务,照顾家中所有人。” “学着村里农妇的样子,下地种田。” “妻子的死去,对陶渊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看着年幼的孩子,看着年老的母亲,陶渊明又能怎样。” “在那样的乱世,生活本来就是一种罪过。” “没办法,他只能重新出去做官。” “在出去做官之前,他续娶了翟氏。” “毕竟家中的孩子还需要有人照顾,老母也需要有人照顾。” “其实,他并不讨厌做官,只是他讨厌那种在官场之中,要低头做人,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 “陶渊明是很自我的人,他将自己的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听说桓玄不错,有志向,可以干一番事业。” “恰好当时,孙恩叛乱,陶渊明就想跟随桓玄,上书评定叛乱。” “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治国平天下。” “但是不久,陶渊明发现,桓玄野心很大。” “他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平天下,平叛乱。” “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是匡扶天下,而不是夺取天下。” “他找了一个理由,辞官回家了。” “这一辞官,又在家呆了两年,后来桓玄起兵叛乱,被刘裕平定。” “一番折腾,事无所成,可是年纪毕竟一大把了。” “陶渊明的中年危机也来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张着嘴,嗷嗷待哺。” “要是种地能吃饱,能安居,陶渊明也就不用出去了。” “生计所迫的陶渊明,在隆安四年初,奉使入都。” “一年后,陶母亡,渊明回家居丧,三年丁忧期满。” “陶渊明怀着四十无闻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此时的他,身在做官,心里念着的却是他的田园。” “旅居官场许久,从第一次出仕到如今,已经过了十来年了。” “他早已看透了官场生活,实在无心留恋。” “幸好陶渊明比较豁达,否则大概是承受不住,非得抑郁不可。” “这一次做官,还是老样子,没做多久,就找个理由离开了。” “这一次,他打定决心,以后再也不做官了。” “陶渊明自然是不怕穷,也不怕苦的。” “可是他拖着一家人,就没办法那么随性了。” “经济压迫的痛苦,使他不能安于田园。” “可是那颗要求自由个性的内心,又让他受不了仕途的樊笼。” “打定决心不再做官的陶渊明,又没办法了,家里实在是撑不下去了。” “他不得已,又出去做官了,这一次他做了彭泽县令。” “他做官才80多天,地里的高粱都还没成熟,他便走了。” “作为对前半生的总结,他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王昌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晚年靠乞讨度日被饿死,五子都不成器。 此时,陶渊明回忆起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出身名门,青年入仕,数次辞官,归隐田园。 曾经有多辉煌,如今就有多落魄。 陶渊明曾五次入仕、五次辞官,第一次做官是二十九岁时。 那时他对做官充满了热情,希望能在官场上实现自己济世救民的抱负。 可是没想到他的官职远远低于他的期望,一个州祭酒能干什么? 要知道他的曾祖父曾担任晋国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外祖父是东晋名士孟嘉,都是显赫之人,相比之下他的官职实在低微。 更令他难受的是,官场风气恶劣,等级制度森严。 陶渊明官职低,处处要看人脸色、听人驱使,做得十分抑郁。 同时官场中人擅长阿谀奉承,而他性格耿直,显得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他的性格,可这样的性格,在官场中并不吃香。 做官没多久,他就得罪了上司、惹恼了同僚,一气之下辞去官职。 在家里待了两三年,陶渊明再次萌生做官的心思。 他想着也许找一个开明的上司,情况会好很多,于是投奔到桓玄那里。 不料在桓玄那里工作没多久,就发现桓玄有谋逆之心。 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陶渊明害怕受到牵连,借着为母亲奔丧的机会再次辞官。 辞官后陶渊明归隐田园,每日带着妻儿种豆除草,生活安稳惬意。 他虽身在田园,却时刻关注着外面的局势。 得知桓玄叛军被刘裕打败,欢欢喜喜地跑去刘裕那里,献计献策营救被桓玄挟持的皇帝。 皇帝被救后,陶渊明自认为立下大功。 论功行赏时却只得了个参谋的职务,不由得十分气闷。 但还是抱着极大的希望走马上任,他希望能够得到刘裕的赏识。 可惜官场争斗远比他想象的残酷,每天都过得非常抑郁。 结果只做了几个月的官,再次提交辞职报告。 仅仅过了一年,陶渊明又因为生活窘迫第四次入仕。 这次他选择投靠刘敬宣,没多久,刘敬宣和刘裕的矛盾加剧。 陶渊明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再次被迫辞职。 辞官后没了收入,一家老小面临断粮的绝境。 陶渊明万般无奈,在祖父的举荐下担任彭泽县令。 可惜这次又遭到沉重打击,仅做了两个多月的官。 从此以后,陶渊明对做官失望透顶。 再也没有踏足官场,就守着他那一亩三分地度日。 最终在六十三岁这年,带着无尽的不甘与没落缓缓地闭上了眼。 陶渊明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在官场沉沦多年,失望多年,最后无奈发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呐喊。 可惜现实逼人,生活的压力,孩子们的不作为。 都令他焦头烂额,最后只能在入仕和归隐之间反复横跳。 这也说明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处理不好,生活会很糟糕。 “这一走之后,此生再没有进入官场。” “那一年,他四十一岁,多年来在官场上奔波,早已让他心声厌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