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人生在世,意义为何?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或者没有答案。 当我们静心下来,读一读陶渊明的诗作,会让人感觉无比美好,心生向往。 这个心怀浪漫的古人,他的现实生活,并非只有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陶渊明生逢乱世,从出生到离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 经历一番旁皇与挣扎,听从内心召唤,在失意与困顿中,活出了真实的自我。 他的田园诗,那个桃源梦,是从苦难的泥土中开出的艺术之花。 “陶渊明出生在浔阳柴桑,他的家世很好。” “曾祖陶侃是东晋的传奇人物,战功赫赫,祖父官居太守。” “可是祖上的余荫除了给陶渊明带来一个好的身份之外,并没有给他留下多少财产。” “到了陶渊明的父亲这里,已经没落得差不多了。” “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 “陶渊明的时代,文化上一点也不寂寞。” “书圣王羲之还活着,画家顾恺之也还活着,谢灵运还没死,鲍照也还写诗。” “小时候,陶渊明崇拜孔子,想要入世求功名。” “但他也喜欢老庄,无为而为。” “最重要的是,他的性格是近于老庄的,喜欢寄情山水。” “所以陶渊明虽然旷放,不喜欢拘束。” “但是他的性格里,孔子的入世思想,其实总是将他拉回来。” “因此,哪怕喜欢山水,喜欢田园生活。” “但少年时候的陶渊明,也跟绝大多数有志之士一样,渴望有一番作为。” “一方面心怀入世之志,另一方面又少无适俗韵。” “陶渊明的纠结,可见一斑。” “而且在做官和躬耕田园之间,他挣扎了半生。” “除了穷困一些,陶渊明的早年,过的都是自己喜欢的生活。” “过着喜欢的生活,就算穷点,家里常常空空如也,倒也没什么可怕的。” “那时候的陶渊明,抚琴读书,有时欣然忘食。” “大自然树木交荫,鸟儿过了一群又一群,他也看得欢欢喜喜的。” “五六月天气大热,他就北窗下睡觉,享受凉风吹来,自以为就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然而,偶尔有那么一些时候,他也会想到自己的壮志。” “虽然有一些小穷困,但是身处田园环境中,内心欢喜,自然敌过了偶尔穷困。” “直到有一年,陶渊明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就只得去学仕。” “为了家人能生活得好一点,陶渊明做官去了。” “但这次做官,其实是穷得没办法了,家里揭不开锅了。” “其实陶渊明也不想去,但是自己饿死不要紧,一家老小跟着自己受饿,那就不行了。” “尤其是母亲,年纪也大了,怎么能再这样受苦。” “同时,再想想自己的大志,想想自己心中的某个梦。” “想了想,还是决定去做这个州祭酒吧。” “那时候,陶渊明29岁。” “可是当官吧,不是一件省心事儿。” “尤其是对陶渊明这种人来说,更是一种折磨。” “当官没多久,他就和同事发生了矛盾。” “官场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事情太多了。” “没多久,陶渊明就受不了了。” “他果断辞职回家,觉得还是在家舒服。” “没多久,州里又让他做主簿,可是刚从官场出来的陶渊明拒绝了。” “刚一出去,就觉得不大对劲,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陶渊明和大多数人一样,被生活逼着去做某些事。” “但是陶渊明比绝大多数人更有勇气,他敢去做,也敢离开。” “一入官场,便知不适合自己,陶渊明已经断了做官的念头。” “他打算让自己家变成一个耕读之家,一边耕地一边读书,远离仕宦,远离官场。” 王维:人可以穷,可以隐居,可以躺平,但不能懒散,不能一直躺下去。 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陶渊明的诗描绘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画卷,令人心之向往。 然而诗意之外是残酷的现实,陶渊明晚年生活十分落魄。 花甲之年还要为了生活四处乞讨,最后在贫困和困顿中结束了生命。 更讽刺的是,陶渊明博学多才,五个儿子却无一成器。 非但无法依靠,还要靠体弱多病的老父亲养活,令陶渊明的晚年生活越发悲惨。 陶渊明娶过三个妻子,第一任妻子难产一尸两命。 第二任妻子生下四个儿子后病故,第三任妻子陪伴他度过了漫长的艰苦岁月。 三任妻子一共生育五个儿子,分别取名为俨、俟、份、佚、佟。 孩子们年幼时活泼可爱,深得陶渊明的喜爱。 他辞官后曾专心教育孩子,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但是事与愿违,所有儿子都没有按照陶渊明的设想发展。 陶渊明认为长子陶俨不思进取、性格懒惰无人能及,十六岁了依旧学无所成。 次子陶俟不爱学习,写出来的东西不忍直视。 三子陶份和四子陶佚不识数,十三四岁的年纪连六七都不认识。 幺子陶佟是个妥妥的吃货,眼里只有吃的,其他的都不关心。 孩子们小的时候,陶渊明正值壮年,还能种豆南山下。 一家人虽然生活贫困,好在能自给自足,这时候陶渊明的诗中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字里行间都是田园生活的美好。 但随着年龄渐长,田间劳作有些力不从心。 原本希望五个儿子能分担责任,没想到哪个也靠不上。 面对生活的重担,曾经坚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被迫出仕,去面对他极其厌恶的官场。 但最终因为性格耿直,得罪了很多人,再次辞官归隐、以务农为生。 陶渊明在五十多岁的时候曾给孩子们写过一封长篇家书,书里概述了自己的一生少而穷苦,东西游走。 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全家人今日的处境感到十分愧疚。 又表达了没有能力改变现状的痛苦,同时勉励孩子们团结互助。 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要分家,同心协力渡过难关。 转眼陶渊明已过花甲之年,孩子们也人到中年,生活没有给这家人施舍一点怜悯。 五个儿子依然像小时候那样,等着老父亲投喂。 陶渊明被逼无奈,只能拖着残病之躯四处乞讨,靠着他人的救济艰难度日。 这一时期陶渊明写的诗充满了无奈,一字一句皆是困顿和忧愁。 寒风呼啸,落叶飘零,这位伟大的田园诗人躺在破败的茅屋里,看着窗外日渐荒芜的田地老泪纵横。 此时他已经无力乞讨和耕种,只能静静地等待生命的终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