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郎中是王府里面的郎中,已经连续三代在襄王府任职,德高望重,所以有些话说的也比较直接。 “……”崇祯嘴角的肌肉动了动,有些话他也无法对郎中张口,还是襄王朱翊铭将郎中叫到了别处。 简单聊了几句之后,郎中知晓考场上的发生的事情,点头道:“这就难怪了,如此看来,世子心气儿太高了,过刚易折啊!” 襄王朱翊铭拧眉问道:“您的意思是,最好别参加府试?” “老朽可没有这般说,王爷您自己琢磨便好。”老郎中给崇祯开了些药,然后嘱咐药量,便提着药箱离开。 襄王朱翊铭让红桃去外面熬药,挠了挠头坐到床边,犹豫了半天,终于张口,“吾儿,父王觉得这科举考试不考也罢,安安生生其实……” “考,必须要考,朕……父王不是教育儿,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吗?”崇祯没等襄王说完话,就猛地挣扎起来道:“我还要替父王看大明朝的大好河山呢!” 他还等着通过进京赶考回京都呢,他要杜绝今天这种情况在也不会发生……怎么可能就这么放弃? “这……”襄王朱翊铭脸上的肌肉抽搐。 得,鸡娃好像鸡出毛病了。 …… 朱常淦吃完午膳便来到了太和门以东的文华殿。 明朝初期,文华殿为皇帝常御之便殿。 在明嘉靖年间,再次成为皇帝的便殿,因为之前好几位太子年岁都太小,无法摄事,于是不再作为太子专用的东宫,同时也做“经筵”之用。 如今,朱慈烺年纪尚小,所以朱常淦直接将文华殿作为便殿,将军机处的作战值班室设在这里。 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方便,过了午门向东,过文华门就是文华殿。 “杨尚书!” “臣杨嗣昌叩见陛下!”此时在其中值班的正是兵部尚书杨嗣昌,他自然也收到了军报。 “陛下,敌人进关距离京师四百里,若中间没有抵抗,预计三天的时间即可抵达。”对于皇帝成立一个这样的部门,杨嗣昌的理解是皇帝需要一个操作灵活的内廷机构。 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战场的时局变化,而崇祯皇帝又是一个猜忌心非常重的人。 只有孙承宗和杨嗣昌两个人,这也让他觉得陛下这个所谓的军机处没有多大的决策力量。 这个与内阁的票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内阁是一大群文官在房间里面商量好了,写出意见给皇帝看,但这军机处却是没有任何的批示权利,说到底只是给皇帝递交情报的临时部门而已。 “密云至京师的各地官员已经派人下去通知了吗?” “回陛下,已经派人去通知了。” 坚壁清野是不可能坚壁清野的,但至少让沿途的百姓和官员做好预防工作,让百姓尽量躲避几日。 坚壁清野对于地广人稀的地方还行,对于京师腹地,坚壁清野的可操作性,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毕竟所谓的坚壁清野,清的可都是京城各部官员、勋贵、地主豪强的土地,是真金白银的存在。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小算盘,甚至背后有自己深厚的背景,不是皇帝说坚壁清野就能清得了得,甚至有可能还没有清掉,先激起民变亦或者朝中的官员反噬。 所以无论是杨嗣昌、孙承宗还是其他文武百官,没有一人提出坚壁清野。 甚至朝中有不少官员认为,只要皇太极抢够了,自然会回去,死几个人、被抢走一些牲口什么的,只要土地还在,终究会是自己的。 朱常淦让杨嗣昌密切留意前线的战报,而他自己则前往了兵仗司。 眼下军机处还不起眼,但等它慢慢成长起来的时候,这些文官们就会知道他的强大之处。 …… “陛下,成功了,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改进出来了后装式的燧发枪,比之前填弹速度更快、射速也更高!” 宋应星听到皇帝来的第一时间,就满脸兴奋的从房间里面跑了出来,脸上黑一片红一片的。 “陛下,臣等听说满清鞑子又要入关了?”宋应星这才意识到自己失礼了,连忙满脸通红地行礼问道。 “没错,所以朕今日过来要你们这两日多生产火炮和弹丸的。” 如今兵仗司有匠人两千八百余人,相比原来的兵仗司,人数和规模扩充了数倍不止。 这些日子,日夜倒班,改进生产出来的火炮上百门,燧发枪数千杆,炮弹以及弹丸更是没有不计其数,而且还在源源不断的生产。 “陛下,臣也想上战场。” 朱常淦看着宋应星,不由一怔,“你上什么战场?你不是最喜欢干技术吗?” “回陛下,虽然这些日子产出了不少火炮,但到底发射出去的威力如何?臣只有亲眼所见,才能进一步改进。”宋应星手中拿着一本厚厚的数据说道。 朱常淦看着宋应星,从一开始就发现对方特别注重数据,尽量把过程中的数据全部明确,而且还会注意原料消耗和成品之间的数量关系。 要是他活在后世,也肯定是一个数据控。 “你让朕再想想!”接下来朱常淦还想交给他一项更重要的工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