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拉拢寒门-《大唐公主的小驸马》


    第(2/3)页

    不同于贩夫走卒每天的行走奔忙,权贵和富贵人家的公子,每天必修的科目是交际,与好友一起游山玩水,或者吃饭喝茶,或是听曲赏书,或是青楼风流。除了促进关系的良性发展,更重要的保持信息的畅通,得知洛阳的风向。

    所以,重要的事情,大家即使不能知晓详情,对于重要各方的态度都要心底有数。

    这场诗会反应出来的态度便是,无论高门还是寒门,持反对态度的不在少数。

    沈三问也很糟心,就大周目前这些玩意,不觉得略有些单调吗,玩都玩的无聊啊。培养出更多的人陪着你们玩,让你们更有优越感不好吗。

    欺负字都不认识的人算是什么本事。

    他是不会放弃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一件事情只要他下定决心去做,无论多艰难,反对的人有多少,收益的高低,都动摇不了他,只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梦。

    又不会缺胳膊少腿的。

    这些人也不是他最担心的。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手中除了皇帝赋予的权势,积累的少许金银,他们造不成太大的破坏。

    真正的战场不再这里。

    却也不能不顾。

    沈三问的手指在桌子上敲出深沉的节奏,努力思考破局的办法。

    倒是真给他想出来一个绝妙的办法,能够拉拢他们,但是不太好。

    加分特权。

    他们懂得自己的无力,绝对不会正面与皇帝对着干,但是满朝上下都是因为皇帝的威慑点头同意,鬼知道传到地方的时候,这样制度会传成什么样子。

    吃人的制度?

    最虚幻的蛋糕?

    阔怕。

    科举是不存在分数的,不过存在着名次。若是对于家庭在全民教育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子女本身又达到实际科举要求的人,给与提高一到三名的名次的奖励,必然会吸引这些人。

    比如乡试本该名落孙山,却因为这项政策能够得中,脸上多有光。

    这是从未有过的,会有多少人恨这项制度不能立刻就生效?早几年生效,他们说不定可以多做几年官多生几个儿子呢。

    这貌似是对平民的不公平,但是世间哪里有绝对的公平。公平,都是要靠自己争取的,当你努力达到一定程度,旁人加三名也没办法超越你给陛下留下的完美宰相的印象时,公平自然会牢牢的站在你这边,赶都赶不走。

    公平,与运一样,是强者的谦辞。

    如果沈三问此次教育大改失败,是因为世间不公平吗?不,只能是因为他不够聪明,陛下不够明智啊,与反对的世家以及高官有什么关系。

    旁人凭借对百姓的统御力,对他们思维的局限和影响,取得反对教育大改的胜利,这就是他们的本事啊。

    如果这些能够受教育的人不够努力,不能比他人多考三名,凭什么要求公平。

    辛苦供应税收,提供这些教育资源的上一辈的人,向谁要公平,他们连识字的能力都没有。

    哪怕识字能让他们的生活大大的改观。

    沈三问最终下定决心,用适当的提名政策换取更为广泛的支持和执行。若是一区的学子的数目和水平足够优秀,那么当地教育机构的人可以申报一定比例的提名人选,然后送这些人至洛阳选拔。胜出者,能够获得三次的提名权(三次提名三名,三次提名二名,三次提名一名),分别对应三场考试,每次考试完毕之后立刻选择是否使用该权利。

    这些地方必然会选出,各自家族或者利益团体中,最为尊贵或者表现最优的人,以获得这一名额,大概率这些人最终还是会成为科举的得益者。就算他们日后堕落了、放弃了,有这一成绩在,也可以让后来者动力更足。

    没毛病。父亲足够优秀,儿子又上进,当为楷模。

    沈三问将所有的规划写在纸上,拉拢分化敌营的第一步完成,希望他们能知难而退,见好就收。

    正当沈三问将此事处理完毕,一位护卫敲门走了进来,“老爷,武国公来访。”

    “请进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