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长安》-《诗相》
第(2/3)页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从题目可知,这首诗是孟郊中举后的作品,朗读下来可以知道,无比欢快的的心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无疑是他人生中最为快意的时刻,好比莘莘学子金榜题名时,成为人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刻。今日的高考及公务员考试可以说是科举制度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变体,尽管它们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难度及竞争残酷度,根本无法与科举取士考试相提并论,因此登科是异常艰难的事情。孟郊四十六岁才得中,历史上很多文人终生未能中举,可见登科后,人将会是如何的春风得意。当年参加高考还算顺利,尽管只是获得普通本科大学的录取资格,不过就当时对社会无知的心态来看,的确算是人生中最为快意的一刻,可以理解到孟郊登科后的喜悦心情,也能明白莘莘学子们考上大学,乃有甚者备考多年方取得公务员资格的成就感。
诗前两句,作者将过去失意落魄的处境和登科后得意的心境进行对比,突出一朝成功后狂喜之情,俗话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或许正是此等心境。后两句讲述他登科后春风得意的举动,骑马狂奔一天赏尽长安城的花,这里当然是夸张的写作手法,凸显作者极度欢快的心情,此时的孟郊想必觉得一切都无限美好。说到春风得意马蹄疾,犹记得2003年,默默无闻的小镇上竟有学子成为省高考状元,于是在镇上的街道展开骑马游街活动,甚是热闹非凡轰动全镇,想必孟郊的这首诗很合衬这位高考状元骑马游街的心境,不过遗憾的是,听闻他的发展与高考状元这个光环不衬。春风得意是人生少有的喜事,文学史上也极少有孟郊般的人生快意佳作,明快畅达而有别韵律的表达,活灵活现的描述中举的得意心态,人生总会有春风得意之时,成功后洋洋得意,进而展望前程的踌躇满志,那时再品读孟郊的这首诗,别有一番风味。此诗一经发表便备受赞许,春风得意一词更是风靡出圈,成为人们很是熟悉的成语,用以形容人成功后的得意情态。
值得令人寻味的是,有人理解“一日看尽长安花”理解成作者尽情欣赏长安城的美女,在春风得意之时,想必没人会骑着马去花店欣赏各式各样的花,而女人则不一样,成功后的男人,想必对女人的态度和看法发生逆转性变化,至于孟郊所说的长安花是怎么样的女人,就要任凭读者去遐想了。这句诗也衍生出一个常见的成语走马观花,其表意应是指一日内看完长安的花,而它今日的寓意带有贬义,指了解事物粗浅未细心认真,与孟郊诗句所传达的寓意相去甚远的。
这首诗广为流传之后,春风得意被用来形容人在取得重大成功后的精神状态,当前国内最为广泛的考试选才方式莫过于高考,高考放榜的日子,自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欢喜的学子们想必是春风得意。阅世加深后,发觉高考压根不值一提,对比孟郊的登科,现在的高考也大致相当于古时代的秀才级别考试,当然这个秀才测试,对于进入这个门槛的底层人来说,算是春风得意的喜事,毕竟有了这个资格,才有机会进入下一轮的精彩角逐和社会竞争。孟郊的登科,更确切的说是通过官员选拔考试,是当时中央政府主持的进士科,它是自隋明帝杨广开设之后,经唐文帝李世民将此制度延续并发展规范下来的取士方式。发展至孟郊所处的中唐时期,尽管科举仍有其不规范之处,甚至有可提前确定人选名次的操作空间,凡能登科及第,其才华及文化水准是毋庸置疑,体现孟郊才华的另一首诗《游子吟》,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提及这首诗不得不及在中国施行一千多的的科举制度,它虽然目前名义上已经取消,但是它的影子无处不在,对中国考试选才方式具有深远影响,乃至世界各国多有借鉴学习,我们当前的各类分科考试,不排除有科举制度的影子存在。古典中国时期,素有学而优则仕的读书理念,读书人的终极目标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所谓登科就是进士及第,经过吏部复试授予官职,相当于通过国家组织部考核,可以去地方做县官及中央政府任职,起步级别可相当于今日县处级官员,故古人们到花甲之年还不忘参加科举,是当代公务员(相当于古典时期的胥吏,衙役等)可望不可及的高度,所以古代读书人为了登科,至花甲之年仍不忘挑灯夜读。
在新闻报道中,曾有人连续高考二十多年,也有人高三复读十多年,仅仅为了考取大学而已,岁月蹉跎多年,这些人出于怎么样的情怀,为了一个高考有如此之深的执念,实属觉得没有必要。历史上不乏未中举的文化名人,不用非得读梦想中的大学方能取得人生成就,即使就读理想的大学,现实的骨感也会注定让他们无比失落,到时方是追悔莫及。相对于古代的科举取士,高考不足以言,当然对于涉世未深的莘莘学子而言,高考是重要的人生经历,不过为了进入理想高等学府而屡败屡战的花个十多年甚至更久参加高考,体验过大学生活的我,甚是觉得浪费宝贵的生命。又回到上面所言的故乡高考状元,年轻时便进入国内顶级学府深造,二十多年的人生轨迹并无多大波澜,倘若迎战高考十多年后再进入理想大学的学子,可想而知智力水平几何,再者岁月已蹉跎后,很难会有可喜的人生成就。古代有人坚持科举几十年,甚至至死不渝,那是因为一旦登科及第,基本上能被授予官职,进入士大夫行列,加入社会的上流精英层,而今日的高考只不过是一个大学入学考试,更遑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最终都将灰溜溜的步入社会执生。
中举带给人们的喜悦心情,完全是因为中举后带来的巨大利益,因此有很多士人挑灯夜读,在科举战场中屡败屡战,像孟郊四十六岁才登科及第,还不算是很晚的,六十多岁才登科也不乏其人,范进中举的故事便是鲜明的例子,一辈子无法登科的更是不计其数,只是不被世人所知晓。史上落榜的科举学子,成为著名人物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今朝有酒今朝醉”可谓是脍炙人口,便是由唐代落榜学子罗隐创作的名句,再者便是拉大旗造反的黄巢和洪秀全等人。黄巢和罗隐主要经历都在晚唐,晚唐的朝廷内忧外患,社会阶层固化相当严重,士子的上升通道非常狭窄,屡次科举铩羽而归的黄巢甚是愤懑,创作出很强反动思想的名作《不第后赋菊》用以表达豪情壮志,历史吊诡的是,他后来竟然实现了诗中所言,犹如诗句中所言,率领黄金甲透长安。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不第后赋菊》是黄巢多次应试不中后的悲愤之作,从第二句“我花开后百花杀”可以看出,黄巢是带着强烈不满情绪面对科举落榜的,大唐科举史上,多次科考失利后萌生对大唐王朝不满的士子大有人在,有些人对命途的不顺怨天尤人,而黄巢不一样,写下这首具有反动倾向的诗句,预示着有朝一日还将带着菊花般的香气弥漫长安城,或许科举落第后让他觉得唯有反动,通过造反才能改变现状。后来的历史证明,黄巢再次进入长安城时,是带着金甲士兵进城的,大肆屠戮李唐宗室及百官,真可谓是“百花杀”,对京城百官的屠戮,想必使得士大夫阶层对黄巢丧失了信任,不再支持他的起义运动,最后黄巢在唐朝将领的猛烈攻击下,退出长安并最后败北而亡。黄巢匆匆率领大军进入京城长安,根基不稳的同时还未能安抚在长安的士族阶层,反而进行大屠杀,应是他迅速败亡的重要原因,这样相似的历史在明末再次上演,闯王李自成已经顺利进入京城,对原有的皇室及官僚系统进行清洗后,同样迎来了败北而亡的局面,总的来说,要在京城站稳脚跟,不能清洗原有的势力,而是综合利用起来,犹如空降的公司领导,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不能急着剪除自己不想要的原有势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