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邓艾是义阳郡棘阳县人,从小丧父。 曹操攻破荆州时,邓艾迁居汝南郡,为当地农民牧牛。 十二岁时,邓艾随母亲迁居颍川郡,因读已故太丘县长陈寔墓前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而改名邓范,字士则。 后来因为宗族中已有同名,因此改名邓艾,字士载。 “邓艾被举荐为都尉学士,因为口吃,不得为官,只能担任小吏。” “邓艾因为家贫,得到同郡长者资助,邓艾当初却不向资助他的长者道谢;” “邓艾每次看到高山大湖,就用手比画应该在何处安营扎寨,时人都嘲笑他。” “后来邓艾担任典农中郎将部属,得以入朝拜见太尉司马懿;” “司马懿见到邓艾称奇,聘任他为幕僚,后来又升任尚书郎。” “当时曹魏打算大量开垦田地,积蓄粮食作为灭吴的物资,于是派遣邓艾到陈县、项县以东至寿春县一带进行巡察。” “邓艾考察后认为这一地区虽然土壤肥沃但缺水,应该开挖河道,引水灌溉,为此还写了一篇《济河论》来阐明主张。” “邓艾还提出在陈县、上蔡县等地屯田,在淮河以北屯兵二万人,淮河以南屯兵三万人。” “按照十分之二比例轮休,经常保持四万人屯田戍边,六七年时间就能积聚足够十万军队吃五年的粮食;” “凭借这些积蓄进攻孙吴,无往而不胜。” “司马懿完全采纳了邓艾的建议。” “正始二年,朝廷开始挖掘和拓宽漕渠,每当东南有战事发生,大军出动,就可以乘船顺流而下,直达长江、淮河一带.” “不仅灌溉农田储积起粮食,而且消除了水害,这些都是出自邓艾的建议” “后来邓艾又出任征西将军郭淮的参军,升任南安郡太守。” “嘉平元年,邓艾与郭淮一起抵御蜀将姜维北伐入侵。” “姜维退走,郭淮打算趁势向西袭击羌人住地。” “邓艾建议,敌军虽然撤退,但应该分兵防备,郭淮于是命邓艾驻守白水北岸。” “三天后,姜维果然派廖化从白水南岸向邓艾营地逼近后扎营。” “邓艾认为,廖化的军队只是为了牵制自己,姜维本意是要袭击洮城。” “邓艾立即在当晚悄悄领兵回守洮城,姜维果然渡过白水发起偷袭,邓艾据城坚守,才得以免遭失败。” “战后,邓艾获赐爵关内侯,加授讨寇将军;不久,又升任城阳郡太守。” “嘉平三年,并州境内的匈奴左贤王刘豹合并当地的匈奴部众,邓艾上奏朝廷,认为匈奴人不讲道义,强大时就侵犯边境,衰弱时就归附朝廷。” “如今左贤王刘豹声势壮大,应该加以防备,从内部分化削弱匈奴人的势力,可以赐与刘豹的儿子显赫的官职,令其驻守雁门郡。” “让匈奴人离开驻地,对他们过去的功劳加以封赏,这才是安定边疆的计策。” “邓艾又建议,将在内地与汉族百姓杂居的羌人、胡人迁居到边境地区。” “当时司马懿已经去世,大将军司马师辅佐朝政,对邓艾的建议多有采纳。” “后来邓艾调任汝南郡太守,邓艾派人寻找曾经资助他的同郡长者,得知长者已经去世;” “邓艾于是派人到其墓前祭祀,又赠送他的家人一批厚礼,举荐他的儿子担任郡吏。” “邓艾在任期间,大力开垦荒野,军民丰衣足食。” 李清照:嘉平五年,吴国太傅诸葛恪率领大军进攻合肥新城,未能攻克,敌军退回。 邓艾对司马师断言,孙权去世,文武大臣对吴国新君并不忠心拥护,吴国世家大族拥兵自重; 诸葛恪刚刚主持朝政,缺乏威信,他不考虑如何安抚朝臣以稳定局面。 反而妄自用兵,以倾国之力攻打合肥新城失败,死者数万,狼狈而归,可谓自取灭亡。 诸葛恪班师回朝,招致吴国宗室怨恨,果然被杀。 邓艾升任兖州刺史,加授振威将军。 他又上奏朝廷,提出发展农业和坚强备战; 只有国家富裕,军队才会强盛; 军队强盛,作战才能取胜;而农业是这一切的根本。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