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说起老子,素有老庄之说,而另一个就是庄子。 庄子所处的年代为战国,当时一方面社会动荡,另一方面百家争鸣。 儒家学子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兴盛,各个学派的思想相互碰撞与融合。 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自由解放的年代,庄子受到激励,开始对动荡的社会进行思考。 庄子本人并不认同儒家学派恢复周礼,提倡仁义孝悌的主张。 而对于当时的显学墨家思想,庄子也对其进行批判。 老子的学说给庄子提供了理论依据,无为之道的思想被庄子直接继承。 楚文化对庄子本人也有着影响,庄子追求精神超越的境界与楚风密切相关。 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庄子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吸收百家思想又加以驳斥,留下《庄子》一书传世。 庄子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与众不同的哲学家,古今中外独此一人。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寓言故事。 庄子的那些论述哲学问题的文字都是比喻恰当的,读起来感到的是津津有味,这就做到了深奥哲理的文学化与趣味化。 “他面对内卷,潇洒逍遥。” “他梦中化蝶,影响后世。” “他穷极一生,看透生死,只为追寻精神的真正自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喜欢用寓言来论述自己的思想,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個学派。” “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但庄子的思想和老子却有不同,老子的哲学是服务于政治和社会治理的。” “虽然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为却是针对统治者的,希望统治者减少对国家运行的干预,老子追求的其实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而庄子则与老子完全不同,庄子并不关心政治,而关心个人,他对人世间的是非荣辱、功名利禄等持藐视态度。” “庄子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人生境界,超脱社会与人的一切,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物物而不物于物的逍遥境界。” “简单的说,就是不被外物所影响,顺其自然尊崇自己的内心。” “诸子百家中,唯独庄子是最特别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老子无为,墨家兼爱,其实都是说教训导。” “只有庄子的哲学,不谈做人、不谈社会、不谈理想,只告诉你如何使人生实现真正的快乐自由。” “现如今,在物质如此丰盈的时代,我们却越来越空虚、寂寞、焦虑、压抑。”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给了我们答案。” “庄子曾说过一个故事,有一天你坐在船上准备渡河。” “突然发现有条船朝你碰撞过来,这时你大声呼喊,让船后退。” “呼喊一次没有回应,呼喊第二次也没有回应,于是喊第三次依旧没人回应,最后你的船被撞到了。” “遇到这种情况,即使脾气再好的人可能也会生气,甚至想暴打对方一顿。” “但是当你发现撞你的那条船上一个人都没有,是一条空船的时候,你自然就不会生气了。” “因为没有了对象,所以导致我们是否生气的原因其实是船上有没有人,而不是船撞到伱。” “在庄子看来,只要空掉自己的船,不被外物所负累。” “我们就都能够远离烦恼,自然就会免于痛苦和伤害,这也是庄子经典的空船理论。” 嬴政:庄子的空船理论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都要把别人看成一个空船。 其实你会发现,生气与不生气,取决撞来的船上有没有人。 有时候,你生气仅仅是因为对方竟然这样,而非仅仅是那个人对你造成的伤害。 可这世界上偏有各种各样的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如果碰到一个奇葩,就要生一顿气,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 就如庄子所说,一个人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你被他人绊了一跤,就要想,他一定是无意的。 人如果太看重自己,无视别人,就很容易与别人发生争执。 而当世人明白了空船心态,遇到事情就不会总是责备别人。 这样既会减少纠纷,也能让自己少生闲气,有利身心。 人的一生,拥有一个好的心态至关重要,这直接体现在一个人面对挫折困难挑战时的状态。 你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这个世界,世界就会用同样的态度反馈给你。 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横在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 人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糟糕的状态影响了心态,而是先有了糟糕的心态才导致了糟糕的状态。 庄子告诫世人,应该凡事忘掉私欲、忘掉偏见。 如果遇到每一件事,都能有一个空船心态,就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被人所伤。 “庄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无所待的逍遥境界。” “因为在这个境界中,会使我们丢掉空虚焦虑的情绪,实现了绝对的精神快乐自由。” “庄子的哲学思想,核心其实可以概括为两个,齐物论和逍遥游。” “前者是如何达到的方法,后者是最终所要达到的境界。” “庄子认为,人是可以达到逍遥之境的。” “也许身体无法达到,但精神可以。” “世界可以桎梏身体,却无法限制人的灵魂。” “我们也许无法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认识世界的方式。” “庄子告诉我们,通过心斋、坐忘的修炼方式,就可以让人达到逍遥之境,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而这个理论方法叫做齐物论。” “齐物论反映在人生智慧上,就是要我们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 “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非之辩,达到无差别的自由之境。” “齐物的意思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按照庄子的看法,要想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就需要有齐物的四种认知,分别是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 “这里的齐,可以理解为辩证统一的看待彼此、是非、物我、生死的意思。” “齐彼此是什么?庄子认为,凡物都存在对立面。” “如果从彼面看不到的话,从此面看则能看清楚。” “所以说,彼出于此,此出于彼。” “进一步说,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意思就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没有彼此之分。” “我们不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整个事物。” “齐是非是什么?庄子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 “因为对错是非,都是建立在人的主观判断的基础上的。” “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果真就错了吗?” “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 “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 “请来第三者,也无法断定是非。” “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他就没有资格断定。” “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 “庄子大概觉得这个说法有点绕,又举例子说。” “人睡在潮湿的地上会得风湿病,但泥鳅就不会。” “人爬到树上就会胆战心惊,而猿猴在树上则行走自如。” “所以,所谓的是非、善恶、美丑都是一样的。” “你又何必为成功而发狂,为失败而抓狂。” “又何必纠缠于是非成败,而争短论长。” “齐生死是什么?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与生也是以对方为依存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