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往他们的乌纱帽子里面塞了一把刀,这他们如何能忍受? 前往皇宫的这六、七百个官员全被皇帝给赶回了六部,而他们又都是六部的中层官员,中坚力量。 六部之中的主官和下面数百位的‘二五仔’轰然撞在了一起。 场面顿时如染料进了大染缸……叫骂声、吵闹声、喊声、反抗声、不服声不断。 那些从七品、八品、不入流的小官则是看着上面吵闹成了一团,一个个面面相觑,不敢上前。 但他们的目光却是一个个明亮,窃窃私语。 …… 好在,文官们终究还是“要脸”的, 在礼部黄氏俊、刑部尚书郑三俊等各部堂官的转圜之下,事情都控住在他们部门之内,并没有闹的太难看。 几个高级文官再次聚在一起,脸色极其的难看。 “大伙儿都说说吧,眼下该怎么办?”礼部尚书黄氏俊看着众人说道:“我的意思,还是不能退!” 吏部左侍郎田维嘉咬着牙道:“都说我们做官要三思,思危,思退,思变。” “但在我看来,这思变恰恰应该放在最前面。思危思退,总是以为的知道危险就选择躲开,或者都躲到别人不注意自己的地方,眼下可能平安了一时。” “可变局当前,陛下一而再再而三的往前进,如战车倾轧,只思退、思危,依然会被无情碾压啊!” 刑部尚书郑三俊也点头道:“自于谦保卫京城以来,我们文官是扶摇直上,才有了现在的风景,若我们就这么罢休了。” “难道要沦为皇家消遣的御用文人,写诗唱和、陪酒助兴、供奉文字来当我们的主业?” “既然这样,那我们就再尝试一下。”吏部左侍郎田维嘉低声说道:“让人写笔记、杂谈、编成曲子,让人造势。” “我就不相信,陛下就真的一点也不要这个脸面了。” 成化年以后,皇权对于士子及民间的舆论掌控力度早已不复明初,文禁废弛,出版业高度发展,文人士大夫手中多了一种手段。 那就是写各种笔记、、杂谈,去编排皇帝,营造一种更广、声势更大的舆论,来逼迫皇帝。 “好,就这么办!” 刑部尚书郑三俊突然问了一句,“那些各部的回来的‘背信弃义’之徒怎么处置?” “自然是免职!”吏部左侍郎田维嘉森然说道:“如此无师无父之辈,留着他们干嘛?” 孙承宗虽然入了阁,也被皇帝任命为吏部尚书,但他连吏部衙门的大门都还没有迈入,就爆发了这种事情。 吏部对高级官员有建议权,皇帝有决定权,而吏部尚书对于中低官员的任免有着绝对的权限。 吏部右侍郎张四知就在这些人中,再加上他这个吏部左侍郎。 何况六部之中,以左为尊,尚书尚未履职,他就是最大。 直接定下了基调。 哪怕不能全免,但也要免掉一部分,杀一下‘二五仔’之风,要不然以后岂不是六部之中,尽是无师无父之辈? …… 下午的时候,朱常淦在王承恩的带领下,前往承华宫赏花。 承华宫,也就是刚刚选秀选出来的陈妃所在的地方,远离后宫,住在东宫附属区域。 朱常淦走了一半,突然停住,目光猛然大亮,“啧,这地方离得挺近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