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今日早朝的时候,朝堂上就有人上奏疏,让京营的人防范从陕西、河南等地窜入京城、北直隶的流民。 奏疏上说,有数万之众,但肯定不止这么多。 流民, 一直是大明朝,或者说是崇祯朝极其不安定的因素,对于大明朝覆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说是崇祯朝,就算是在历朝历代,流民都是一個朝代的盛衰体现。 流民很难安置的原因就在于短期之内可能有效,但没有持续性的措施,一旦赈灾的粮食吃完,就再次沦为流民。 招募流民参军,便是其中一个很不错的方法。 曹化淳不禁皱眉,“回陛下,流民太多,我们只要七千人,恐怕引起民变。” 人一旦饿疯了,他就是“狼”,为了一口吃的,什么都干得出来。 数万流民,甚至是十几万流民,你却只招几千个人,可以预见到,到时候必然引起哄抢,踩踏事件。 恐怕人还没有招进来,反而先要死一批。 朱常淦长出了一口气,他明白曹化淳的意思,还是要落实到赈灾上面,得让这些流民先吃到嘴里东西。 自己的手里倒是有八百万两银子,但全部用来赈灾,肯定是不行。 赈灾施粥只是一时的,不能解决问题,终究还是要落实到持久性的解决流民这个问题上。 而且流民的问题,拖不得,越拖人越多。 到时候一窝蜂的全挤在京城里面,治安、民生就会越糟,一旦量变引起质变,有人在京都里面振臂一呼。 整个京都都成了反贼的战场,那就真扯着淡了。 朱常淦想了一会儿,才说道:“曹公公,你让东厂和锦衣卫的人,带着人去城外施粥,一定要离着京都20里之外。” “现在粮价如何?” “回皇爷,白米每斗价钱一百五十文,值银1钱多一些。” 朱常淦算了一下,每石粮食的话,就是6两多,接近7两了,要知道万历之前米价还是3两的。 “怎么涨这么多?” 王承恩低着头,“回皇爷,这几年大明朝都是灾年,粮食绝收的地方甚多。” 朱常淦皱眉,崇祯朝灾害是真的多,这一点不得不承认。 崇祯十年之前还不算太过分,等过了崇祯十一年,涨的更快,到了崇祯15年的时候,江南的粮价,已经是万历年间的五倍,1石粮食要10两以上,百姓不反才怪。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