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燕王朱棣-《诸朝看我直播乡村生活日常》


    第(3/3)页

    他怎么知道自己日后会干出这种事?

    朱元璋说完又生气地指着朱棣骂道:“还有,史书是能乱改的吗?你这什么臭毛病!怪不得后人说明史前后矛盾,为了能追查历史都预备要开你的陵墓了,原来这根结就在你自个身上!自作孽!”

    “儿子错了。”朱棣只好低头认错,心里却不服气:这里面肯定有原因,否则他怎么会无缘无故这么做?

    定然是那些腐儒看不惯他造反,胡乱骂他!

    明永乐年间,永乐帝面皮早已经练出来了,理直气壮道:“这都是底下的臣子爱戴朕,非要这么写,朕早已劝过,他们非是不听。”顿了顿,又道:“说起来,这也不算胡改瞎改,爹爱我,我也爱爹,史书里这条没写明白,补充完善也实属正常。”

    在场的起居注郎官:“……”

    皇爷此等不要脸的话还是不记了吧?

    【就这样,朱棣在京城随大流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和亲爹的棍棒教育,又跟太子哥哥一起到凤阳体验过民生,偶尔以小兵身份随军出征,朱棣就这样充实地生活到洪武十三年三月。

    这年他已经二十一岁,他带着老爹给他的五千七百七十人护卫军士以及一位名为姚广孝的僧人就藩北平。诸王初封时,朱元璋都会为他们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而朱元璋随机分给朱棣的这个和尚,咱们可得着重在此画个记号!先按下不表,后面再提。】

    在这个时空,朱元璋还没因马皇后去世而招揽天下高僧,让他们陪儿子们去藩地为马皇后诵经荐福,但元朝与明初的和尚都不是简单的和尚,也不是只知道吃斋念佛不问世事的人。

    为避元朝之乱,元末明初有很多精通儒法、饱读诗书的汉人出家为僧,以求活路。因此直到明初,这些和尚的学问都很高,这一点,当过和尚的朱元璋十分了解——他此时就已经开始选拔通晓儒学的和尚到礼部参加考试了,学问渊博的还会授予他们官职。

    所以为儿子选个和尚老师,也很正常。

    但不正常的是仙迹提到这个和尚时的口吻……

    朱元璋便敏锐地感觉不对劲,眯起眼:“嗯?此人怕不是日后鼓动你造反的罪魁祸首吧?”

    察觉到老爹心情变坏的朱棣赶紧躲到大哥朱标身后去。

    他现在不认识那个和尚,他是无辜的啊!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