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是他不打算招募胡昭,而是这种情况下开口,一者未免有挟恩图报之嫌,二来便是对于聪明人不能急切而求之,现在刘辩又不是一呼百应的诸侯,亦不是王霸之气一震的帝王,人家胡昭凭啥投奔? 所以他现在觉得雷术的建议,还是不错嘛~ 。。。。。。 公元189年,腊月中旬,天子下诏除光熹、昭宁、永汉三号,复称中平六年,令诏书罪己,诏曰:朕以幼冲,奉承高业,不能宣流风化,而感逆阴阳,至令百姓饥荒,更相啖食。永怀悼叹,若附渊水。咎在朕助不逮。 唯董卓贤良,教化风俗,征贼有功,真太师也,朕甚愧之!加九锡,以彰显太师之功德。其余有功之臣,尽皆封赏。 此诏令一出,天下震惊,常言道金口玉言,当今天子这般作为可是彻彻底底的打了自己的脸,也打了汉室的脸。 尤其是相约讨伐董卓的诸侯,更是痛心疾首,原本以未奉诏而拒绝参加起兵的北海太守孔融,当即命人联系曹操,扬言必率全城之兵,誓讨国贼。 曹操闻之,当即大喜,当然并不是因为孔融势力有多大,而是因为孔融个人名望实在是太高了,他本是孔圣人二十世孙,幼年时便因让梨之典故而传名于世,少年时亦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当时天下名士李膺的赞许。 后被举为孝廉,被征为司空掾属,然孔融以才干不足为借口,拒不接受,时大将军何进因其素有声名,亲自拜访,授其北中军候,然在职三天,便转任虎贲中郎将。 不过后来大将军死,董卓总揽朝政,因废立一事,与董卓结怨,然董卓却因其盛名不敢加害,便降其职转任议郎,随后又暗示三府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为国相。 如此孔融便由京官降为地方官,不过孔融并未因此而恼怒,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又亲写书札,与各州郡通声气,共同谋划讨伐黄巾。 然而此时的黄巾虽是余党,却与张角时期又大是不同,不仅组织更加严密,战斗力也更为强悍,因此而讨伐势利。 不过孔融毫不气馁,于城中设立学校,表显儒术,更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对待国人,就算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礼对待,国人没有后代及四方游士有去世的,都帮助安葬他们,因颇有政声,被时人称为“孔北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