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董太师的表彰-《三国董卓大传》


    第(2/3)页

    康鹏阴沉了一天的脸色终于喜笑颜开,虽然没抓到诸葛亮,可收下司马懿为义子,既可用他的奸猾毒计,又不用担心他为别人所用,待到天下平定时,只需……,还有司马懿的大哥,虽然不擅计谋军事,可却是个一等一的内政好手,正是自己手下最需缺的。

    康鹏笑呵呵回到家里,当即召集府中众人及众心腹,向董老大家人介绍自己的新义子,司马懿比董纡小,也就成了董府的小少爷,并派人远赴河内,接来司马懿全家。

    待到众人向康鹏和司马懿恭贺一番后,康鹏立即将众谋士及司马兄弟召入书房,商议司马懿的提议。康鹏将自己的想法说出后,李儒当即反对,“岳父,我们已经得罪了士族大家,应该设法挽救,再这么做,不仅士林将彻底站在我们对立面,就是好不容易挽回的百官之心也将与我们背心离德了!”贾诩和李儒却一言不发,贾诩不知是怎么考虑,而鲁肃并非士族,且因家中豪富,常被士族大家欺辱,也是对士族大家恨之入骨。

    康鹏重重的哼一声,“他们想恨我就恨吧,迟早有一天,我要把他们全部杀光,不,让他们全部破产,让他们尝尝饿死是什么滋味!不要说了,就这么办!”

    李儒急了,离席而跪,“岳父三思啊,你现在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进则九五至尊,退可公侯万代,这不管是进是退,都离不开士族大家的支持啊!”李儒一急,连康鹏想谋朝篡位的事都说出来,还好这房里只有几人,而司马俩兄弟也是乖巧之人,不用担心泄露。

    康鹏知道实际上最忠于自己的人就是李儒了,可他饱受封建士族思想毒害,总认为士族才是王朝砥柱,离开士族就什么都做不成,可他那里知道,王朝的更替实际上就是推翻旧士族,造就新士族,待到自己势力强大到可以造就新士族之时,不怕他们不乖乖回来投降。于是康鹏挥手道:“显佳,你不用劝了,我意已决。先发下告示,让他们自愿捐献粮食,告诉他们,捐粮越多,封爵越大。对那些不捐或者少捐的,再依计行事。”

    李儒急得满头大汗,话里已经带上哭音,“岳父,岳父,你三思啊……”贾诩拉起他,“显佳,不用说了,我们给灾民筹备粮食要紧。”

    贾诩与鲁肃几乎是把李儒架出去,出门之后,李儒还在大哭大嚷不止,一定要康鹏收回成命,贾诩捂住李儒的嘴,在他耳边轻声道:“显佳,你忘记我的下策了吗?天理循环,不破不立,大破而大立啊……”

    ……

    仅仅平静了半天的洛阳城的再掀波澜,董卓军以极高的效率将太师董卓的命令送到每一名达官显贵手中,要求他们捐献出自家存粮救济灾民,群策群力,共渡难关,并且董太师许下承诺,捐献粮食达到一定数目者,封侯赐爵!

    这下文武百官可炸了锅,他们本来就对董卓以往多次巧取豪夺剥削士族大家的事不满,没想到董卓这次竟然把魔爪伸向他们,要换平时,这些官员也许还会拿出一些粮食,为儿子女婿等人换个前程,可现在不同啊,大灾之年,又被火烧了一把,洛阳城中已经斗米十贯,这些官员也要给自己留条后路,更有想趁机大捞一笔的,那还会手中的粮食交出来。结果董卓军忙活了一下午,到了傍晚时,百官中只有马日郸、朱携和董承等寥寥几人捐献出家中富裕的存粮,其他也还的也都捐了,可基本上都是交上三斗五斗应付差事,更有甚者,一边把家里的粮食搬到粮店高价出售谋取暴利,一边对着朝廷喊穷只交一斗半斗的。到谁洛阳的普通百姓,听说是董太师征集粮食救济灾民,他们就把自己家中本已不多的余粮尽量节约出来,送到董卓军手中,众志成城之下,倒也收集相当一个数目。

    开始,百官还担心‘魔王’董卓气极败坏之下翻脸,对自己动武,可出乎百官的意料,董卓不仅没有翻脸,还给自己送来表彰——一对黄纸裱糊的灯笼,上面写着扶凭济困和乐善好施,替他们悬挂在大门之上,百官松了口气,看来‘魔王’要自己们救济灾民不过装饰门面,他不想和自己们翻脸。

    可到了晚上,洛阳城东门突然大开,平时不许进城的灾民突然拥进洛阳城,象洪水海啸一样拥挤在洛阳大街上,这些灾民并不骚扰普通百姓,而是专挑挂有黄灯笼的人家去,砸开大门,一些带有武器的壮年灾民砍倒护院家丁,然后又四处寻找粮仓,找到就往外搬,并不侵犯官员家眷。还有那些囤积的有大批粮食的粮店也倒了霉,他们的店外不知被谁用白粉画上一个X,灾民就在某些违法乱纪的刁民带领下开始大抢劫了,抢到连一颗粮食都不剩的地步。一夜之间,数十万灾民出入洛阳城数次,百官家的粮食被灾民们手抗肩背,抢夺得干干净净,就象蝗虫席卷大地一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