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四十章 步步为新-《点银烛》


    第(1/3)页

    月儿圆缺,缺又圆,满宫明月梨花白,飘萧松桂秋。

    一转眼,即到九月中。

    豫州盐池按期动工,已产出了第一批盐。新盐成色极佳,品质上承,户部尚书品了新盐满面笑意,连连叹好。

    这一回的盐铁使落在哥哥头上,可谓是得了个巧宗儿肥差,毕竟不拘派谁过去,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立此一功。

    看他呈送回京的奏疏,百般卖弄自己的功劳,字里行间就飘起了他的神采飞扬,我不禁掷了本子,连嗤带笑!

    倒是还算会做人,表了表他作为兄长的姿态,与我运回了两大车的豫州青枣。枣子酸甜多汁,脆牙爽口,粒大如李。

    接下来便是盐价之争,停滞了两个月的廷议是时候有个定论了。

    而今我这个皇帝当了一段时日,得心应手了许多。已经更加适应了这个新身份。

    我与众臣直言:“早前的周元通宝众所周知,皆为剪边钱。民众不傻,自是知道吃了朝廷的暗亏。新币一颁,市面上的米面菜肉皆涨价了三至四成,而今盐产剧增,也是时候下调盐价,做些利民之举,收一收民心。”

    此一时,豫州盐池已向众臣证明了自己的丰饶。于是众臣的看法便往一面倾倒,纷纷附议于我,敲定了我于新盐政新添的数条款项。

    未曾料到此事走到这个时间点上竟然水到渠成,我终为庶民推了第一道恩典,也于龙椅上,露出了第一张满意笑脸。

    元刺史——元怀,到京请罪。

    他十足配合,配合着太后演戏,有模有样的给出了前度不调头援助平乱的理由。

    所谓在京述职将近半载,边关不可无人,特别是生乱之际,更需有人把持国门。

    左相冷哼一声:“而今就不劳元大人为边关忧心了,太尉已顶了玄菟郡刺史的差事。现下豫州盐池缺了个掌斛斗的度支副使,襄助盐铁使晋王理事,不知元大人可愿往啊?”

    那元怀恭恭敬敬的领旨:“下官愿往。”

    这位堂堂戍边大将,由武官被贬成了个小文官,要往盐池去测量监管盐的称重,他倒无有一点失落之色。

    我心中起疑,到底是此人深藏不露,还是太后对他另有许诺。此一时还下不了结论。

    销声匿迹多时的疤脸元氏出了场。自从她脱了奴籍,一直跟着在西市做牙人的元婆婆。

    这一日元婆婆带她回宫,与太后小聚。

    元婆婆一见我就攥着我的手不丢开了,上下细细打量了一番,叹口气说:“好孩子,如今又大了一岁,怎么还跟棵小树苗似的啊!瞧这身子单薄的,才就长高了这么一点点,都是被你娘压的了。好好一女孩家家的,生生被推到皇位上给这一帮子人遮风挡雨充作前锋,真是苦了你了。”

    我伸手搂着她:“婆婆,也没有太苦,其实谁都不容易的。”

    太后咧咧嘴:“元姑姑,您怎么一见我就说话带刺儿呢!早前几番想接您回宫养老,您都不理,今个回来不是探望我跟菟儿的吗?就别说那些糟心话了。”

    元婆婆拉着我坐下,揪了一把旁边的元氏道:“太后呀,我今儿主要是把你元晴妹子给你送回来。我老了,牙人的活儿也觉着累了,打算回孤女岭颐养天年,所以元晴还是得跟着你呀。”

    太后十指不停摆弄着茶具,勾着唇角说:“姑姑,您在京中呆了大半辈子,再回那山沟里去怎能适应!就别扯这些有的没的了。我知道,您就是想把她往我身边塞。我可不敢,她哪里是省油的灯,没得再把我孩儿折腾个三长两短。”

    元晴听了这话跪到地上:“阿姐,我早已知错,您就原谅我一回吧。”

    太后的眼皮都不抬,旁边的女官和玫姨皆撇起了大嘴。

    元婆婆静气的说:“落叶归根,人一老就特别想念故里。我六十多了,没精力照顾后辈了。她已成了元怀的弃妇,除了依靠你还能依靠谁啊!看在我这张老脸的份上,太后娘娘就收留了她吧。”

    说话元婆就要起来下跪,我连忙扶住了她。

    “婆婆,您言重了,到底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我想元氏在外头置间房子好好过活是不成问题的。而且不在宫中,才是自由之身呀。”

    元婆婆拍拍我的手背:“孩子啊,一家人总要在一起才好啊!你们都瞧瞧元晴这张脸,再嫁出去是难了。也快四十了,后嗣上是没指望了。你让她自己住,她那点体己钱能管上几时?有个三灾两病的,连个照应的人都没有。”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