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杯酒释兵权,抑武重文的开始-《剪辑历史,开局盘点十大皇帝!》


    第(3/3)页

    这一番话的意思大家总算都听明白了,于是,第二天这些将领便纷纷辞去军职,交出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

    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而赵普的献策启发了赵匡胤,因此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赵匡胤晋赵普为枢密使、检校太保,他又升官了。】

    【“杯酒释兵权”其实只是解决将领兵权的第一步。

    中唐以来,方镇弄权的隐患,以及新执掌禁军的弄权问题,仍是赵匡胤面前的当务之急。

    关键如何把赵普的十二字方针策略,如何才能渗透到朝廷与地方的职官建置中去,彻底从基础改变运转逻辑,使它们必须依附君权而运转。

    在赵普的参赞下,这套相互制约的职权体制终于制订出来了:这就是中央设副相、枢密使副与三司计相以分宰相之权,收相互牵掣之效。

    枢密使直属皇帝掌指挥权,而禁军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训练与护卫。

    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赵匡胤用赵普谋,罢王彦超等地方节度使和渐削数十异姓王之权,安排他职,另以文臣取代武职,于是武臣方镇失去弄权的基础础。

    另一方面,朝廷收厢兵之骁勇和荒年募精壮之丁为禁军,于是天下精兵皆归枢密院指挥。

    地方虽无精兵,但地方厢兵合则仍可制约禁军,这就形成了强干弱枝而内外上下相互制约之制。】

    刘彻看到这儿突然冷笑了一声道:“呵呵,原来大怂积弊的原因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赵普这个谋士倒是为文人谋了个好前程。”

    诸葛亮忍不住摇头道:“帝王之术在于平衡,以文代武乃取祸之道,宋太祖难道连如此浅显的道理都参不透吗?不,他肯定是知道的,只是由于他知道自己得位不正,心中恐惧麾下将领效仿罢了!”

    赵佶说道:“太祖已经发下宏愿,要改变重文轻武的思想,就是不知道这次赵普的出现,会不会增添变数.唉。”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