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谋士们被骂的狗血淋头,他们不得已最后才想出一个放弃洛阳,撤回范阳的计议。】 【可以说,就是因为郭子仪在河北的辉煌战绩,这才彻底扭转了唐军仓卒应战的被动局面,改变了整个战争形势。 接下来,郭子仪又提出了坚守潼关,挥军北上,直捣范阳的方略。 现在唐军官军兵威正胜,士气空前高涨,而叛军却人心惶惶,只想快点退回自己的老巢。如果朝廷采纳这个方略,平定安史之乱其实就不需要太长的时间。 然而,正是在这个至关紧要的时刻,昏庸的唐玄宗却听不进郭子仪的正确意见,反而对杨国忠的瞎指挥,乱参谋言听计从。】 “之前那个说李隆基会搞出幺蛾子的人出来,你特么也太能猜了吧!” “哈哈哈哈!我就知道,李隆基绝对会不负众望的!” “朕朕真是想掐死那个老迈昏庸的自己!”别说其他人了,就连李隆基自己都恨不得掐死自己。 【李隆基、杨国忠的一番乱指挥,造成可潼关失守的严重后果。叛军得以从困境中解脱,整个战场的局势也开始急剧恶化。】 【当时驻守潼关的大将名叫哥舒翰,是一位突厥人,他曾经立过许多战功,担任过陇右和河西两镇的节度使。 唐朝时期风气比较开放,在唐军中任职的突厥人不少,之前的李光弼是一个,哥舒翰也是一个。 此时的哥舒翰由于年老多病,已回长安居家休养。 安禄山叛军进逼潼关时,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借重哥舒翰的威名吓走敌人,就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领兵御敌。 哥舒翰推辞却不被李隆基准许准,只得抱病出征,把军队驻扎在潼关一带。 虽然麾下有十几万唐军,但哥舒翰自己十分清楚,他带领这群官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并不能打硬仗,能守住潼关就不错了。 因此,他来到潼关后就采取了以守为攻的稳妥之计,并且一直都守得很好。】 【但杨国忠在看到哥舒翰兵权在握时,开始担心哥舒翰对自己造成威胁,让自己权势不保,于是便插手对哥舒翰的作战指挥。 杨国忠密奏唐玄宗,派使者催促哥舒翰速出潼关,收复陕郡、洛阳。 哥舒翰明知这样蛮干,只能招致失败,可是又不能违抗圣旨。 他在失声痛哭一场后,最后怀着视死如归的悲痛心情,领兵出了潼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