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 【最后一点,诸葛亮没有坚持劝阻刘备的魄力。】 【我们知道,魏征之所以名垂青史,就是因为他是诤臣,面对李世民,他能够做到得理不饶人,往死了劝谏。 李世民能够成为千古一帝,魏征的功劳起码有一半。这点从魏征死后,李世民开始慢慢堕落就能很好的看出来。】 李世民:“.” 魏征对着光幕拜了拜,道:“谢苏上神夸奖。” 【诸葛亮明知关羽性格过于孤傲,不适合单独镇守一方,可他在劝说几次无效后,竟然就听之任之了,这就为之后关羽大意失荆州埋下了祸根。 刘备起兵伐吴,诸葛亮也知道这是错误的举动,但他还是没能劝阻刘备。 夷陵一战,刘备败光了蜀汉最后的精锐,那时的蜀汉其实已经大势已去,诸葛亮的努力不过是在为蜀汉集团前行续命罢了。】 诸葛亮缓缓闭上了双眼,他知道,苏迁说的是对的,他确实是缺少了那种拼命也要拦下关羽、刘备的决心。 这时候,诸葛亮突然回忆起了之前盘点魏征的视频里,魏征说过他要做良臣而非忠臣的故事。 “这就是魏征说的,忠臣与良臣吗?”诸葛亮若有所悟,嘴里喃喃自语道:“看来,我只做到了忠臣,而没有成为良臣啊!” 这一刻,来自后世智者的智慧为诸葛亮的理念进行了一次梳理和完善。 这一刻,诸葛亮似乎有些悟了。 “我明白了.骏马能历万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为治之要,莫过于物尽其用,人尽其能,量才而用,合理用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地方,才尽其用,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监督,使其德配其位、才配其位,才能选准和用好人才。 大才之人,可堪重用;小才之人,亦有可取之处,只要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才干,就是好的人才!” “我以前只是忠臣,认为既然是主公决定的事情,就应该无条件去服从. 魏征现在教会我在忠臣与良臣的区别,我诸葛亮,应该成为良臣!” “只可惜,先主已逝.” “.” 【不管有什么样的人,又什么样的抹黑,蜀中百姓对诸葛亮的崇拜却从来都是毫不掩饰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