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文部的收入对于一家一姓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但是对于一整个天下,就是杯水车薪,想办法降低教育成本,让各项花费变少,才是要紧要紧的。 崔玄:“之前我们铺设的教育识字,已经有些头绪了,先算出每部分的花费,再来合计合计,如何抽调填补能让事情顺利办下来。” 沈三问正色道,“好,那你来统计支出,我想办法赚钱。” 公主抿了一口茶,淡然道,“你们别太乐观了,如今这些朝臣只是暂时被你唬住了,等他们想明白其中的厉害,会有人出来阻止的,要想好应对之策。诏令,内容一时半会不能施行,现在不能颁布。” 沈三问回道,“世家应该是无力反对的,这些寒门出生的对于原有的门第,总不会反对这项他们因之受益的政策吧。” 崔玄沉声道,“世家底蕴深厚不可小觑,定然会各种阻拦,在地方上,他们影响力也也更大,那些千辛万苦送儿读书得来优越感的人,怎么会乐见这项人人读书的政策。至于那些出生寒门的士人,此一时彼一时,他们已经是特权阶级了,自然更希望能一直是特权阶层,也不一定能支持,就看他们心中是道义更重要,还是利益更重要了。” 沈三问又皱起眉头,“这样的人,当不起父母官,若有发现,我一个个全部弹劾。” 崔玄:“.” 别人又不会把反对写在脸上,你怎么个弹劾法嘛。 几人初步商议完,便各干各的去了。 宋璟找到了崔玄,二人又合计一番,这全民教育弄好了,他们肯定是头功,想想前景,心里抹了蜜一样甜。 果然是,学文学得好,不如跟的领导对,你看姚崇,状元是吧?先是被刘仁轨忽悠到殷王身边,然后又得到陛下的夸奖,多么风光,最后更是被任命为将一方争着储君之位,连番斗法,最后都败下阵来,现在呢?咸鱼一条。 而他们呢,一开始,公主殿下和驸马大人,就慧眼识珠,从万千人群中选中的他们,然后一连串让人不得不服的操作,现在他们成了名臣,以后少不得受人敬仰。 命运,真是. 崔玄:“咳咳咳,说正事,这事也不好办。这花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置办用具,笔墨纸砚,文部掏空都难以满足全国的用度。还有人工费用,夫子和管理人的费用,统计适龄学子,统计学子学习成绩,贫困生的补助,都是难题。 想当年,我读书,我们崔家花的钱跟流水似得,一本书抵得过一户人家十年的用度了。” 宋璟:“那时候书不是贵吗,我只有手中几本儒家学说,便是反复的看,每句话都能看出花来。现在有了快速活字印刷,书籍价格倒是低了不少。” 崔玄:“笔墨砚的话,用铅笔代替倒是可以,这东西我还用不习惯,不过轻巧,批量生产的话,造价能降低不少。” 宋璟:“好笔好砚,都是金贵物,但是爱惜着用能用一生,这铅笔,用完便不能再用,短短一只,写不了多少字,是不是太过奢侈了,。” 崔玄:“只要能降低成本,让每个人先能识字写字学文便是好的。比之前推广识字,每个人只能回家用木炭各自练习要好上许多了。” 宋璟:“铅笔比木炭还是好用许多的,那便于驸马再商议商议,人工费用倒是少一些,一个镇子只需要数十人便好了。” 崔玄:“恩,主要是纸张的问题。” 这造纸还需要依赖于竹林,这全民教育需要的纸张不是一星半点的,纸张问题该如何解决。 不知怎么的,崔玄总觉得,沈三问一定有办法。 因为,以往无论什么事,他都有出人意料的办法。 一番议事下来,又估计了不同地区的物价水平,大致算出了花费,崔玄带着成果,找到了正在树下长凳枯坐的沈三问。 沈三问总觉得,他有什么事情忽略了,很重要,但是想不起来。 崔玄大致与他说了一番花费,沈三问心里十分心痛,但是作为一个富可敌国的驸马爷,他得表现出镇静。也不多,一年教育的费用,大概相当于文部目前十年的收入。 愁人啊,愁人! 看来文部得好好的扩张一下,敛天下之财了。 沈三问其实想问一问,崔玄对于教育和世家之间的关系是怎么看的,毕竟,世家代表的是旧的利益,这个新利益出来,按照马克思大大的原理,旧势力应该要拼命的反扑,然后新旧之间交替往返喂招,最后新利益打败旧利益。 不过,还没来得及问,崔玄的问题就先出口了。 崔玄:“现在纸张是大问题,全国的纸张数目有限,并不一定能满足需要,而且纸有些太贵了,占了成本的大头。” 沈三问也终于记起来他忽略的问题是什么,就是纸张问题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