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儒释道辨法-《大唐公主的小驸马》


    第(3/3)页

    朝堂顿时鸦雀无声,被他此言雷的外焦里嫩,反对全民教育居然就是不忠不义之人,还没办法反驳。你是说孔圣人并没有教化万民有教无类的意思,还是说孔圣人是错的?那出了这个朝堂,这些同僚都能耻于与你为伍。

    至于说陛下并不愿意教化万民,就算心里有数,陛下心疼钱,国库资金有限,谁也不敢说出来,这话能说吗?

    不怕虎头铡伺候?

    至于高座之上的皇帝陛下,此时也不好说什么,沈三问给他带了个高帽子,说她是圣君,难道她还要给自己反驳一句,不,我不是?

    教化万民自然是有用的,至少懂事的人多了,办事就方便,可是钱从那里来?

    一家农户要培养一个读书人,至少要三辈人的积蓄,还得没有天灾,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同室操戈,这也太难了吧。武则天一下子觉得她之前的志向,让天下人吃饱饭,有些小了,让天下人读上书,这是何等的宏愿?都快赶上玄奘大师那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了。

    想到这里,武则天突然也想试一试。有生之年,若是能让万民识字,读上书,这才是超越汉武帝的武功、唐太宗的文治的千古伟业啊!

    沈三问看着台上发愣的皇帝,以为是话说的不够圆满,于是补充一句,“陛下为了天下万民能够吃饭,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几天几夜批阅奏折,体察各地民情。为了让天下万民读上书,就算自己节衣缩食,那也是不在意的。

    有了这等圣君,我们怎可不努力奋斗,教化万民,让苍生沐浴在陛下的圣光之下。”

    群臣不好意思再鸦雀无声,这话说的真漂亮,他们也捧捧场吧。

    于是殿上又跪到了一片,“陛下圣明,千古明君,臣等拜服。”

    武则天止了止之前的心思,哎呦,这也太难了吧,节衣缩食怕也不能够,工钱恐怕都不够发了,“平身。”

    皇帝陛下很想走进沈三问,在他耳朵旁边咆哮,钱,从哪里来啊!!!

    于是,武则天也加了句,“诸位爱卿皆有济世救民之心,自当为此尽全部的心力。”

    什么心力?众人的心一沉,陛下节衣缩食,那他们?是不是得主动放弃工资什么的,福利什么的。

    怎么这么愁人呢。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于是,又有人进言,“臣以为驸马此言有待商榷,虽然陛下有爱民如子之心,但儒教也并非所有道理多适合治国。太过崇尚礼仪,对国家不见得有益,比如大周与吐蕃,文成公主入吐蕃,吐蕃得以学会织布、种植、铸器,可他们却将铸成的最锋利的宝剑对准了大周。

    再说与之前的突厥之间,大周待之以仁,助其报世族血仇,外退强敌,内安政乱,其报之以怨。

    这都是铁证。

    老子之说,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每个人都生活的富足祥和宁静满足,交往不交往都能自得其乐,这才是治世之学。

    若是学文,难免有各种分歧。比如断句,便出现了武尚书、沈驸马、张大人三种不同的断句之法,这就是分歧,有分歧就会打破这种宁静满足的状态,人民的交往得到的就不再是快乐,而是痛苦了。”

    沈三问一惊,这个对手段位有点高。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