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王天孝听完后,其实内心并没有太强的触动。 主要是太空了。 让他无法直接其中看到如何具体操作。 但他不想打击这孩子的积极性,便还是耐心和他聊了很多,并且最后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 他愿意赞助一个实验基地给孟小安。 里面会购置一些孟小安需要的设备,设施,仪器等等,方便孟小安研究。 另外,他还愿意在山上给孟小安留一块试验田,方便他来种植各种奇奇怪怪的药材,用来支撑实验。 其他的,他可以给孟小安固定的薪水,但孟小安研究出来的成果,必须归属他拥有。 他很难确定孟小安会不会研发出什么成果。 前辈子听小儿子说,药材研发是件非常烧钱,且经常血本无归的事情。 是所有投资里,风险最大的项目。 很多项目,从开始的研究立项,到提纯,毒理性研究,稳定性研究,小鼠大鼠猴子等一系列研究做完,才能到临床,三期临床达到要求,才可能上市销售。 而这个过程,快的话也要十几年,慢的话甚至要几十年。 如果费很多年,很多人力物力,好不容易走到临床,却因为毒理性或者耐受性出现问题,那就会宣告项目失败。 十几年的投入,也就打了水漂。 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公司基本无法研发新药,都是做仿制药的原因。 甚至……我们整个大环境,基本都是以仿制药为基础,新药出现概率非常小。 王天孝正是因为知道这个行业的问题,再看孟小安,便觉得小伙子还是太年轻了。 将问题想的太简单。 可王天孝也不愿意让孟小安彻底失望,于是便退了一步,相当于给他暂时提供一个研究的场所,让他先小范围尝试。 如果万一有所成就,刚好自己到时候资金充足一些,说不定还可以投资试试。 如果一直没有成功,也没关系。 反正他准备将杨子岭要发展成药材种植的基地,后期就必须建立一个药材的研究培育中心。 刚好可以用的到。 怎么看,不高的价钱,找一个中药专业的研究生,也算是不亏。 两人暂时达成口头约定,等孟小安拿到学位证后,将需要的设备设施列出一个清单和计划,由王天孝投资慢慢建设。 今日的会面,王天孝并不是特别满意。 但也过的去。 只是没有达到原来预期而已。 不过这也给他刚好提了醒,不要将什么事情都想得那么简单。 真正要走技术产业的路线,不是他这种草台班子能解决的问题,如果将来要真的做,还是要直接引进团队才。 接下来的几天,王天孝带着妻子和孩子们在兰城玩了个遍。 因为家里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操持,便告别姐姐重新返回。 . 场站的药草收购既已完毕,却并没有安静下来。 反而更加忙碌起来。 去年的草药种植是没有考虑收成,所以直接漫山遍野撒的种子。 但今年要精细化种植,就不能再那样了。 一场秋雨过后,地上稍微湿了些,王天孝按照原来的计划,开始让吴文化组织大家翻地。 山里的地肯定是没办法用机器翻,甚至因为地势不平,让牲口翻也很困难。 所以王天孝从开始秋收时就谋划着用人去翻。 三百个人,每人每天翻一亩地,这些地翻完也要不了一周,加上平坦的地方用牛代替人工,所以轰轰烈烈的翻地大战开始拉开序幕。 站在场站前面的广场上,一眼看下去,漫山遍野都是人,大家穿着不同的衣服,但都保持着相同的姿势。 干的热火朝天。 对于这些人,经过一场收割,如今已经喜欢上在王天孝这里干活了。 每天至少能拿两到三元的收入,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尤其是这种钱还是发的相当及时。 几乎是当天干完就能理解拿到钱,而且是多劳多得,能者多劳。 所以这次翻地,本来是不准备要这么多人,但大家热情难却,王天孝便也没有拒绝,大家都要来,就来干吧。 趁早搞完也好。 按照记忆,还有半个月就是那场大洪水,尽量在洪水之前将地整理好,洪水泛滥后,会带来很多丰富的营养,刚好趁机用来增加地里的肥料。 去年种地,实在太粗犷了。 肥料也没有用什么。 今年既然要精细化种植,这些都少不了。 王天孝并不打算所有地都种同样的东西,他的目的是至少种十种以上的草药。 蒲公英和和茵陈大致占三分之一的地,剩下三分之二,要根据市场需求量进行调配。 庆城有很多种草药都可以种植。 很只不过很多种起来没有那么容易,或者是种植成本比较高而已。 但高投入往往代表着高收益。 王天孝去年到今年靠着这片山地,净赚至少四十万元。 那新的一年,他的目标是翻一番,来到八十到一百万。 要提前和孟经理签订好供货合同,争取占据这些药品更多的收购份额。 可以适当优惠价格,保证长期供货。 对孟经理来说也是好事,至少质量稳定,要是换做其他新地方,还不知道会出什么问题。 王天孝想多面开,但其他项目都没有发展药材种植这么稳定,所以不管多忙,他都还是将很多精力放在这里。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