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可等话本报大火之后,这些落魄文人陆续收到一些追捧信件之后,反而掀起了一股写小说的风潮。 也因为风潮起来了,所以投到话本报的小说越来越多。可话本报版面有限,加上长篇小说起码要连载好几期,好多都只能暂时压下不刊登。 在这种情况下,有商人看上了这块利益也是正常的。 反正现在小说多,你刊登不完,不能让我来刊登用用吗?当然他们心里想,却不敢直接办报。 辛家满门的血还没凉呢,他们怕啊。 乔龄来禀告这件事的时候,昀哥儿拍板同意了。但只有州牧府的官方叫新闻部,其他办报的商人只能另外取名字。同时,要办报社必须要在郡府报备,报纸上刊登的内容也要注意,大方向上要符合郡府的利益,否则就别怪他不客气了。 “让他们办吧,新闻部也需要竞争,不能一家独大。” 乔龄一思索也明白了过来。 冀县的商人动作也快,一个月后,两家报社就顺势开张,分别叫七录斋跟养文阁。开张当天,就在门口张灯结彩大肆打广告,表示报社收取大量优质小说,欢迎广大文人墨客前来投文。 昀哥儿去看了一眼,看他们办得顺利就回去了。 热闹以及大家开始追求娱乐都是好事,这说明汉阳郡乡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这样下去,明年或者后年准备商税一事就很有必要了。 报社事后,招兵活动开始如火如荼进行。每日都有大量青壮年从各乡奔到冀县,就为了不错过这场为期半个月招兵活动。 而此刻距离冀县还有两天路程的一处民宅前,十几个光着膀子的年轻人正在讨水喝。 现在已经六月下旬了,这天气热得很。 “谢谢老丈人。”喝水的年轻人拿着一个瓢大口大口喝着凉水,旁边的老丈笑道:“没啥事呢,你们也是去招兵的吧。” 年轻人喝饱了水就把水瓢递给下一个年轻人,让他去旁边的水缸里面舀水喝,顺带回答老丈人的话,“是呢,这几天都在赶路,就怕错过了时间。” “放心放心,错不了。再有两天就到了,你们赶得及。我跟你们说,我儿子就是郡兵,之前打天水府杀了好几个羌人。 来来,看,这是李大人让咱们这儿的三老亲自敲锣打鼓送来的‘光荣’牌。本来是挂在门口的,我哪能让它放在那儿啊,就放在祖宗牌位前供着了,让祖宗也看看小辈的出息。” 几个年轻人立刻肃然起敬,然后羡慕地看向那块供奉着的牌子,而后说道:“我迟早也要有!咱们这些人都是从陇县来的,那可是李大人的起家之地,我们从乡里出来的时候,全乡的人都来送我们了。说我们要是一个都选不中,那就太丢乡里的脸,也丢李大人他们的脸。” 老丈人笑道:“要的要的,李大人可是难得的好官,那位小公子更是文曲星下凡。跟着李大人他们,咱们都差不了。你看看我,我年纪一把大了,牙齿都掉光了一半。我现在还能在家里吃吃粟米,穿着干净的衣服,过年过节买肉打牙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