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甚至有卖牢丸者向着昀哥儿喊:“良栖乡那儿建村开荒,昨晚跑下来好大一头野猪叫人合力打死了,我连夜跑去买了好大一块肉来,今儿个大早上我婆娘剁了馅刚做好的,味道好着呢,昀哥儿来一碗?” 陇县自从人口多了起来,加上卫瓘带着工程队做工,这工钱一个个都赚了不少。还有就是招募的那些士兵,他们的月工资就更高了。 这些人再舍不得花费那也是要消费的,这也导致陇县这儿摊位经济一下就发达了起来。 原先李复也下意识不喜商人,总觉得这样做的人多了,那种地的人就少了,这些商人东西倒卖倒卖或者加工一下就翻倍卖,简直就是不劳而获。 可昀哥儿说再等等。 现在这些小摊经济才起来,等以后更繁华一点的时候就可以收商业税了。 当时李复还听得一脸懵,因为商业税这个概念目前还没出现过,倒是有市税跟外商税,就这还是在梁国中后期提出来的。 因为梁国开国初期时百废待兴,开国皇帝朱渊主打就是一个鼓励农耕,恢复人口,而且他虽然很体谅百姓疾苦,可却也有局限性。 那会儿他觉得百姓就要在家里老老实实种地、生娃,有得吃有的穿就是最好的日子。他这人最烦虚浮,也讨厌百姓不种田到处乱走,容易滋生安全隐患,于是很讨厌商人。 商人走街串巷,各地奔跑,他觉得是不安分份子,于是严厉打击。也就早就当时的商业极其不发达,那朱渊也就没设置什么商业税。 后来中后期,梁国内部是不太行了,可外部却恰恰是烈火烹油,在燃烧盛世最后的光景。 加上后期的梁国皇帝,大多性子或者绵软或者荒唐,但残暴的确实没几个,于是商业反而发达了起来。 这时候梁国皇帝也发现农税少了很多,于是就设定了市税跟外商税。市税就是商人运送货物到新的一城,入城门的时候要根据货物量跟珍贵程度交一定的税钱,而外商税就是外族人来梁国做生意,做完离开之前还要额外交一笔。 可以说这种收法很粗糙,而且有的商人入城门东西没卖光,出去还得交一遍市税,反正主打就是一个乱字,这也导致市税都快演变成抢劫了。下面的衙役、胥吏很喜欢借此捞一点,可真正能被收到梁国国库的商税则少得可怜,所以收市税这一块一直没什么成效。 李复也跟昀哥儿说了这个问题。 他说商人狡诈,胥吏贪婪,商业税是很难收起来的。 昀哥儿就又跟李复讨论了一整天,最后还是把李复说服了。其实后面昀哥儿说的什么经济、什么农业并行……李复都听蒙圈了。 后来心说好好,反正我要造反,但不是造反的料。我听着你想法比我多,而且一套一套的,那就随你去。 再坏…估计也坏不到哪里去。 昀哥儿也说了,造反失败他们就造船出海,在海外继续造反,然后带人再打回来。 当时一听昀哥儿后路都想好了,李复只想说真是比他有出息啊。 话说回眼前,外面打得要生要死,陇县这儿却是难得的人间乐土。比如这做牢丸的小摊,第一天试探着摆摊的时候,昀哥儿就吃了一碗。 李府小公子都吃了,能不好吃? 名人效应发动,于是之后来吃这牢丸的人络绎不绝。这老板有次还准备了一大食盒的牢丸想送给昀哥儿,因为他想把自己的摊子改成昀哥儿牢丸摊,旁边在支个横幅挂上,然后上写走过路过别错过,李府小公子吃了都说好。 当天昀哥儿就笑呵呵地把一大食盒的牢丸收下了,还让姜光拿回家让潘大娘烧来吃。 第(2/3)页